簡介/
據陳澄波標註在畫紙背面的文字提及,本畫當時的取景角度,乃自農業試驗所處,以俯瞰視角將放眼所見的預備火力發電廠與水源地景色入畫,畫面並特意標註此作為「寫生」。陳澄波於臺北國語學校就讀期間,曾師從石川欽一郎學習水彩畫法。石川欽一郎的教學法重視實地寫生,此舉不僅可訓練學生描繪技巧,也是認識臺灣風土的最佳方式。受其師影響,陳澄波早期的水彩作品以地景記錄的方式再現自然,留下諸多地標式的風景作品,包括:臺北東門、北回歸線地標等。就本畫來看,畫家將畫面分割為前、中、後三區,前景以淡筆帶出農田阡陌風景,遠景留下大面積的空白暗示天空的存在,中景則以翠綠山巒烘托磚紅色的洋樓。畫家特別強調中景的建築物,輔以畫面分割與對比色的運用,令畫幅中央成為視覺的重心。畫家運用透明水彩技法,以交錯點染的方式加以敷色,筆觸簡潔明快,用色直率,令靜謐的郊區景致展現活潑的氣息。這件早期作品的畫風,帶有其師石川欽一郎的影子,而陳澄波後期作品常見的風格元素,如作為點景功能的動物、帶有裝飾性與圖案化特色的電線桿、反透視的構圖比例,在此已略見端倪。
相關典藏/
-
-
岡
油彩、畫布
水源地附近
1915.09.19~1915.10.16
材質技法:紙本水彩
尺 寸:23.5x31 cm
私人收藏
描繪地點:臺北火力發電所(今臺灣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98號臺電綜合研究所位置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