簡介/
對陳澄波而言,畫出好作品的先決條件是選題,他會仔細研究與品味過取景地特有的時代精神與地點特徵,發現其中有利於作畫的要素後,才開始動筆作畫。而這也是第10回臺展無鑑查展出作品《岡》取材於淡水的原因。淡水中學由基督教長老教會所創,但日本殖民政府要求私立學校遵守同化教育政策,迫使教會傳道必須改弦易轍,在校內引發軒然大波,最後教會不敵總督府的壓力,在1936年被臺北州政府接收。陳澄波將曾經爆發紛爭的淡水中學,置入恬靜的田園風景中,山岡田畝的蜿曲起伏,為畫面帶來韻律感,傾斜的黃土路分割出前、中景,田園的青綠色與道路的黃褐色等用色鮮明,鷺鷥與行人點景,令畫面透出生氣。畫中情境看似與現實社會無涉,然而透過構圖的布局手法,前景田埂線條動勢與遠景樹叢、岡陵相銜,觀者的注意力被引導至畫幅中軸頂端的建築上,淡水中學的紅磚樓舍與八角塔清晰可辨,間接點出畫中場景的獨特意義。
參考資料/
- 顏娟英,《臺灣美術全集1:陳澄波》(臺北市:藝術家出版社,1992),頁238。
- 林育淳,《油彩‧熱情‧陳澄波》(臺北市:雄獅圖書公司,1998),頁118-119。
- 陳澄波,〈美術季─作家訪問記(十)〉,《台灣新民報》1936.10.19。(現收錄於:顏娟英主編,《風景心境─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(上)》(臺北市:雄獅圖書公司,2001),頁164-165。
- 曹慧如,〈同化政策教育的縮影——陳澄波《岡》1936〉,《議藝份子》,第11期(2008.9),頁201-218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