簡介/
《夏之朝》曾入選1940年第三回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(簡稱「府展」)。全畫採平視角度取景,中景整排的屋舍與樹林,使構圖形成閉鎖的空間結構,讓畫面敘事扣緊池畔場景逐一開展。前景右側有對頭戴斗笠的父子隔著水塘遙望對岸,背對觀者而立的父子,就像中國山水畫常見的點景人物一樣,觀者可以順著畫中人視線,一同凝視眼前風景,具有引導觀者領略畫面意義的作用。日治時期藝評家吳天賞在府展上看了此畫後說:「陳澄波好像回到孩童時代了!」
與本畫相似度極高的速寫稿,繪製於「1940.8.9」,取景的視角與池塘、屋舍等景物的配置,幾乎都與完成後的油畫相同。只是陳澄波仍作了些許更動,在素描稿中原本還有一位坐在池畔的人物,在油畫中已經不見;素描稿中,父親站在兒子左方,手持農具一類的器具,兩人之間缺乏互動;而在完成的油畫中,陳澄波先是改變了父子站立的位置,父親也換成舉手瞭望的姿勢,兒子則自然地舉起手勾著身旁的父親,兩人顯得更為親密。本畫雖缺乏可清晰指認的勝景地標,畫家卻以樸素直率的筆法,架構出貼近鄉土記憶的生活場景,強調親子相隨的身影,讓作品流露出親情的暖意。
相關典藏/
-
-
岡
油彩、畫布
參考資料/
- 顏娟英,《臺灣美術全集1:陳澄波》(臺北市:藝術家出版社,1992),頁240。
- 楊三郎、吳天賞,〈第三回府展洋畫評論─楊三郎與吳天賞對談〉,《台灣藝術》1940年12月。現收錄於:顏娟英主編,《風景心境─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》,(臺北市:雄獅圖書公司,2001),頁276~279。
- 蕭瓊瑞,〈臺府展作品現存狀況調查〉,收入《日治時期臺灣官辦美展(1927-1943)圖錄與論文集》(臺北市:勤宣文教基金會,2010),頁178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