簡介/
新店溪從山區流經市區時,因河面寬闊,溪水平靜,水色澄碧,時人故將此河段稱為「碧潭」,此處自古以風景秀麗著稱。1927年6、7月間,日治時期發行量最大的報紙《臺灣日日新報》發起票選「臺灣新八景」活動,經過一個月的宣傳動員,選出符合大眾遊憩需求與地方認同的八景與十二勝景,新店碧潭即名列「十二勝」之內。1937年,連結溪岸的吊橋完工,新店居民的交通往來更為便利,自此成為碧潭地標。在陳澄波筆下,本來不是湖泊的碧潭被轉化成狀似封閉的水域,平行溪流的石壁扭曲變形,吊橋橫亙兩岸,將流水包圍成環狀空間,形成一有如秘境般的絕佳勝景。畫面色調鮮明活潑,吊橋纜索每一格間隙裡,都點上了小小的人物,顯示此處風光廣受群眾歡迎、遊人如織的情況;此外,垂釣、泛舟、戲水的人群也一一入畫,展現碧潭親近怡人、適於遊憩的場所特質。
參考資料/
- 宋南萱,《〈臺灣八景〉從清代到日據時期的轉變》(中壢市: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0),頁43-49。
- 呂紹理,〈日治時期臺灣旅遊活動與地理景象的建構〉,收入黃克武主編,《畫中有話─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》(臺北市: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,2003),頁309-316。
- 〈碧潭歷史〉,取自「新店區公所網站」。